用公共放映创造公共讨论空间丨记者手记|全球消息

时间:2023-06-13 06:24:39       来源:南方人物周刊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梯海报墙(受访者提供/图)

我对公共放映最初的认识源于大学时代的校园放映,那时候我在院系学生会担任某个职务,任务之一是每周四放映一场电影。电影院当然也是公共场所,但观众与观众之间是零散的,他们看同一场电影,彼此却不会产生言语和思想的交集。

每周决定放什么电影让我痛苦,我必须考虑几个问题,为什么要让大家看这部电影,这部电影有什么独特价值,能不能引起讨论的兴趣。一年后,我将这个任务转交给师妹,感到松了口气。其实我很享受放映的氛围,大家一起坐在漆黑的教室里,人不多,几人或十几人,安静地观看,又因为最后要发言,精神高度集中,总想从影片中得到些什么,于是它对你而言不仅仅是过眼云烟,而且成了表达自我的介质。

那时候的电影讨论,也是我除了小组作业以外难得的开放讨论,走出校园后,愈加感受到公共讨论空间的稀少。我和一个朋友聊起这个话题,他在北京工作,热爱精酿,他说要运营一个公共讨论空间实在太难,要有时间,要有场地,要有盈利方式,在城市里,你只能期待一个有公共关怀的酒吧老板。我想起了略萨的《酒吧长谈》。

朋友补充说,酒吧即兴讨论的缺点也很明显,你们也许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。但公共放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,影片本身就是共享的文本,即使不了解影片背后的社会事件或背景,影片里的故事和人生是被共同感知的。所以我觉得,通过公共放映创造公共讨论空间的人是可敬的。

周一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公共空间维护者,他不排斥任何人进入其中,不设置任何讨论的门槛,他会把讨论引向公共价值,但同样期待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故事。而且他是一个天生的分享者,有想尽力去传达的东西。

他想传达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尊重,无论是否怪异或边缘,他倾向于放映记录真实生命的纪录片。他想传达对常识和理想主义的坚守,在新冠疫情引起恐慌和封闭的时候,坚持举办影像周活动,他将志愿者招募的主题定为“万马齐喑,呼吸正常”。他想传达对此时、此地的关心,他放映青年导演的影片,举办江西主题的影像周,目的之一是激发本土影像创作,他期待江西能出现像《路边野餐》一样的在地性作品。

人总会逃离不喜欢的故乡,周一的逻辑是,如果讨厌,那就创造喜欢的理由。我羡慕他,他有扎根的地方。

关键词: